同安文山走笔
[引用]
文山在城之西北,位于西溪之上。传为雅好山水地理的宋大儒朱熹任同安“县委秘书长”时所命名,并断言:后五百世此地将有文人出焉。五百世是过去了,不知所出文人可庶几乎,但觉山泉流水淙淙,万古到今不绝如缕。
山以泉石为主,寻声索隐,逐流随波。探渊源流长之源头活水,履景行行止之贤圣胜迹。前顾后携,逶迤而上,或踞石临渊而啸,或涉水濯足而思。一路行来,如听《高山》、《流水》之古音,但得身心俱畅,心耳皆洗。今之世哓哓然无所止,今之心索索然无所寄。声不停则心不止,不止则妄识纷。文山去城不遥,山不奇而清,水不深而幽。一曲折则有一泉倾,一泉倾则有泠泠潭。泠泠潭则驻足趺坐,驻足趺坐则身心俱歇。峡谷之曲折通幽,彩蝶纷然于人上,泉流淙然于人旁,《书谱》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此乃自然之妙理也。泉之级无数,各有其品,渴则掬之以口,但息恼热。山色水光,滟然影壁,泉或齿注蜒流,或鸣泉泻玉,弥望之际,漫天珠玑,珠帘断线。余与如如君趺坐泉下,冥听山水清音。一时兴起,划然长啸,临潭飞瀑下,沐清凉泉雨。
归时,松针铺道,松风穿林,泉声忽遐忽迩,似为难别之婉约。时乙酉十月某日,同行者厦门刻字协会同道者十余人并厦门卫视记者四人,随行记者盖采访刻字协会的一次创作活动。西溪散人洪顺章记。
附记:
文山雅集 刻艺演武
——2005年秋厦门书协刻字艺术委员会文山雅集
会长陈建兵组织厦门刻字会的同仁前往游玩,适厦门卫视将专题采写关于厦门书法家协会,陈主席秀卿闻说,亦邀记者同行。
刻字是厦门书法的“特色牌”,近年在全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厦门的刻字活动中,倒常是在山林、植物园、寺宇等场所举行各种会议、展览和创作活动。这种场地一使刻字身心放松,寓刻于乐,真实体会孔子“游于艺”的美学思想。二则使刻字艺术远离传统的书斋式创作,而创作中,作者往往依真实境起真实意,真实心刻真实迹,艺术无假,假则非艺。今之所到者除记者外,皆自带刻字板材刀具,踞石临流,列坐其次。据岩登皋而长啸,临流缅渺而赋诗,乃古人起兴之法也。今者有刻“德行”、“泉石”、“山水”、“趣”、“幽谷”、“气”、“韵”、“回味”。此今之实情实景,触景生情也,其所刻之内容与主体自然和合统一,古人云:书,如也。今亦可说:刻亦复如是也。西溪散人复记于当夜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