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非遗”光环下的文化传承
12项闽南特色技艺入选第四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福建日报》记者 田圆 陈韵 通讯员 林广明
本文刊自:2013年6月25日《福建日报》第14版
近日,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由厦门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此次上榜的12项闽南特色技艺中,既有大家熟悉的翔安澳头蠔干粥、同安岗头大笼甜粿、海沧土笋冻等传统小吃手工制作技艺,也有许多人不熟悉的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闽南跳鼓舞、滕派蝶画技艺、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等。
走在厦门的大街小巷,各种闽南特色的商铺、摊点数不胜数,但是如果真的问起对这些物品、技艺的了解,却不是谁都能信手拈来。那么,入选非遗项目名录后,是否就意味着对这些传统特色技艺实现了保护,甚至说让它们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呢?把老厦门的技艺和“古早”味以非遗项目的形式呈现,是否可以让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民族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部分闽南技艺发明及传承者,探寻“非遗”光环下的文化传承。
在厦门海沧中沧工业园,记者见到了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陈建兵。“无论是最初,还是最终,香的意义都应是天然的,宜人的,从传统哲学上着眼,香是中国人‘人本主义’精神与‘自然主义’思想的共生体。一根香,无论用料、做工,只有一个目的:让人舒服、令人轻松,形式很简单,内容极丰富。”陈建兵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对“香”的看法。
闽南制香之法,受到历代文人雅士和庙宇香客的青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技艺逐渐流失。陈建兵则延续了古人的情操,力求把焚香的养生之道,怡情之法向更多的人推广。他说,闽南天然香以各种纯天然植物香料与古井水调和精制而成,具有驱疫避秽、净化空气、缓解压力等功效,并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香”、让老百姓不吸‘毒’”是他的初衷,从原料选择到生产过程,陈建兵都尽量向“自然”靠拢。
在其自创品牌“妙吉祥”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除了挤压成型等少数环节需要利用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美观,其他包括挑拣、铺陈、晾晒、分装等在内的环节,陈建兵还是讲究手工技艺。“就经济层面讲:手工摊入了大量的人工成本、时间成本,这不仅仅是表达对‘香’文化的一种恭敬,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不是任何事都可以用机器替代的。我不是故意不用机器,是没办法用机器,如果真的可以通过机器达到,也无所谓传统了,现代(西方)工业文明与传统的界限就在这里。”陈建兵说道。
厦门可以说是“慢生活”的代言人,一代又一代厦门人努力营造的温馨氛围格外令人称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参考古方,研究现代人的喜好,推陈出新,陈建兵力捧的“天然香”、“香天然”在本地市场受到欢迎,甚至走出厦门,在国内被广泛认识和接受。
把文化和技术融合在一起,成为了闽南特色技艺能够在时代洪流中保留至今的原因之一。除了借助古人的文化创造品牌,保留家族技艺,在代代相传中推广闽南特色技艺的人,在厦门还有很多。
据悉,此次公布的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有13人:闽南跳鼓舞传承人谢日新、闽南跳鼓舞传承人肖淑萍、闽南闽派古琴传承人张锦冰、滕派蝶画技艺传承人陈军、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建兵、同安传统锡雕技艺传承人庄亚新和郑天泗、龟糕印技艺传承人潘海员、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厦门)传承人李澄清、同安农民画传承人柯国庆、厦门澳头砐干粥传承人蒋才建、海沧土笋冻制作技艺传承人林联和、厦门酱油古法酿造技艺传承人刘团结。
“本土的好东西多得是。”这是大部分闽南技艺拥有者共同的看法。此次非遗项目传承人代表也纷纷表示,这不仅是对一个民族品牌的认可,对闽南技艺的推广也有重大的意义。
原文链接地址: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3-06/25/content_636624.htm?div=-1